万用表/多用表电流表/钳形电流表电压表电源电能表校验装置无功功率表功率表电桥电能质量分析仪功率因数表电能(度)表介质损耗测试仪试验变压器频率表相位表同步指示器电阻表(阻抗表)电导表磁通表外附分流器 更多>>
流量检测仪表物位检测仪表记录/显示仪表机械量检测仪表温度检测仪表执行器显示控制仪表压力检测仪表过(流)程分析/控制仪表过程仪表阀门透视仪工业酸度计溶氧仪超声界面计校验仪仿真器其他工业自动化仪表 更多>>
检漏仪电火花检测(漏)仪超声检测仪其它探伤仪金属探测仪涂层检测仪其它硬度计测振仪频闪仪动平衡仪涂层测厚仪超声波测厚仪橡胶塑料测厚仪壁厚测厚仪塑料薄膜片测厚仪镀层测厚仪其它测厚仪维氏硬度计洛氏硬度计布氏硬度计 更多>>
温室气体分析仪是通过光学吸收技术实现温室气体浓度精准测量的仪器,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农学、林学及环境监测领域。
一、优点
1.高精度与高灵敏度:
采用先进的光学检测技术(如腔衰荡光谱CRDS、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DLA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可实现ppb(十亿分之一)甚至ppt(万亿分之一)级别的检测限。
能够准确捕捉微小浓度变化,适用于科学研究和精准监测。
2.多组分同时测量:
多数现代温室气体分析仪可同时测定多种温室气体(如CO?、CH?、N?O、H?O),节省时间和设备成本,提高数据相关性。
3.实时在线监测:
支持连续、实时、原位测量,可获取高时间分辨率的数据(秒级或分钟级),适用于动态过程研究(如生态系统通量、城市排放监测)。
4.稳定性好,漂移小:
高端仪器(如基于CRDS技术的分析仪)具有优异的长期稳定性,减少频繁校准的需求,适合无人值守的长期观测。
5.自动化程度高:
可与数据采集系统、气象站、通量塔等集成,实现自动化运行和远程监控,适用于野外长期观测。
6.应用范围广:
既可用于实验室精确分析,也可用于野外移动监测、固定站点连续观测,甚至搭载于无人机或车辆进行空间扫描。
二、缺点
1.价格昂贵:
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尤其是CRDS、FTIR等)设备成本较高,通常在数十万至上百万元人民币,限制了其在中小机构或大规模布网中的普及。
2.维护要求高:
仪器精密,对使用环境(温度、湿度、振动、电源稳定性)要求较高。
需要定期校准(使用标准气体)、清洁光学窗口、更换干燥剂或过滤器,维护成本和技术门槛较高。
3.对操作人员要求高:
需要专业培训的操作人员进行安装、校准、故障排查和数据分析,非专业人员易误操作导致数据偏差或设备损坏。
体积与功耗较大(部分型号):
高性能分析仪通常体积较大、功耗较高,不利于便携式或电池供电的野外长期部署(尽管已有便携式型号推出)。
4.易受干扰:
某些技术(如TDLAS)可能受水汽、气压波动或颗粒物干扰,需配备除水、过滤和压力控制装置,增加系统复杂性。
5.响应时间限制:
尽管响应较快,但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如湍流通量测量),仍可能存在时间延迟,需进行数据校正。
1.光腔衰荡光谱技术(CRDS)
通过测量激光在封闭光腔内的衰减时间计算气体浓度,有效路径达20千米。
Picarro G2301采用该技术实现CO?/CH?/H?O同步检测。
2.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OA-ICOS)
ABB无人机载分析仪通过第四代OA-ICOS实现1%CH?线性范围。
LGR品牌仪器直接报告干气摩尔分数,无需气体干燥。
一、开机前准备
1.检查环境条件:确保仪器放置在平稳、通风良好、温度(通常15–30℃)、湿度(<80%RH,无凝露)适宜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和强电磁干扰。
2.检查电源:连接稳定电源(通常为220V AC),确认接地良好。
3.检查气路系统:
确认进气口和出气口连接正确,气路无扭曲、泄漏。
检查过滤器、干燥管(如Nafion管或硅胶)是否清洁或需要更换。
若使用标准气或零气,确认气瓶压力充足,减压阀设置正确。
4.检查耗材:确认干燥剂、颗粒物过滤膜等处于有效状态。
二、开机与预热
1.打开电源开关,启动分析仪。
2.预热仪器:根据说明书要求进行预热,通常需30分钟至2小时,以确保光学系统和传感器达到热稳定状态。
3.启动配套的数据采集软件,确认通信正常。
三、校准
1.建议定期校准(如每周或每月),或在更换耗材、长时间停机后重新校准。
2.零点校准
通入高纯氮气(N?)或经催化除碳的零空气,持续5–10分钟。
在软件中执行“零点校准”命令,仪器自动调整基线。
四、量程校准
1.通入已知浓度的标准气体(如含CO?400 ppm、CH?2 ppm的混合气)。
2.待读数稳定后,执行“量程校准”命令,仪器自动匹配标准值。
3.多点校准(可选):为提高精度,可使用多个浓度标准气进行线性校准。
五、样品测量
1.将采样管连接至待测环境(如大气采样口、通量塔、排放口等)。
2.开启采样泵(如内置或外置泵),调节流量至仪器规定值(通常为0.5–1.5 L/min)。
3.在软件中设置采样参数(如采样频率、存储间隔、文件命名等)。
4.开始数据采集,实时监控浓度变化。
六、关机流程
1.停止数据采集。
2.切换气路,通入零气或洁净空气吹扫管路10–15分钟,清除残留气体。
3.关闭气源和采样泵。
4.关闭分析仪电源。
5.盖上防尘罩,做好使用记录。
1.日常维护
清洁外壳:用柔软干布擦拭仪器表面,避免使用有机溶剂。
检查气路:观察气路是否有泄漏、堵塞或老化现象,及时更换软管。
监控数据稳定性:注意读数是否异常波动,判断是否需校准或维护。
2.定期维护(建议周期:每月或每季度)
更换过滤器:
颗粒物过滤膜:每月检查,污染后立即更换。
干燥管(如Nafion管、硅胶):根据湿度环境定期更换(如1–3个月),防止水汽干扰。
清洁光学窗口(专业操作):若仪器提示光强下降,需由技术人员清洁腔体或镜片,严禁用户自行拆卸。
检查泵和阀门:确认采样泵运行正常,无异常噪音;电磁阀动作顺畅。
3.长期维护(每6–12个月)
全面校准:使用多点标准气进行系统性校准,验证线性度和精度。
性能验证:使用独立标准源或比对其他仪器验证测量准确性。
软件更新:升级固件或分析软件,获取新功能或修复漏洞。
专业检修:送厂家或授权服务中心进行全面检测和保养。
4.存储与运输
长期停用时,应清洁气路,填充干燥剂,断电存放于干燥环境中。
运输时使用原厂包装,避免剧烈震动或倾斜。
1.严禁液体进入:防止冷凝水或液体进入仪器内部,采样时应加装冷凝除水装置。
2.避免高浓度气体冲击:测量前了解样品浓度范围,避免超出量程损坏传感器。
3.记录维护日志:详细记录校准、更换耗材、故障处理等信息,便于追溯。
4.培训操作人员:确保使用者熟悉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方法。
一、无显示或无法开机
1.可能原因:
电源未接通或电源线松动。
电源适配器损坏或电压不稳。
保险丝熔断。
内部电源模块故障。
2.解决方法:
检查电源插座是否有电,确认电源线连接牢固。
更换电源线或适配器进行测试。
查看仪器背面保险丝是否烧断,按规格更换。
若以上无效,联系厂家技术支持或返厂维修。
二、读数不稳定、漂移过大或数据跳动
1.可能原因:
未充分预热:仪器开机后未达到热平衡状态。
气路问题:采样管路泄漏、堵塞或流量不稳定。
水汽或污染物干扰:样品气中含水过多或颗粒物污染光学腔体。
环境波动:温度、气压剧烈变化。
需要校准:零点或量程漂移。
2.解决方法:
确保仪器预热足够时间(通常30分钟以上)。
检查气路连接是否紧密,更换老化软管;清洗或更换过滤器、干燥管(如Nafion管)。
使用冷凝器或干燥装置去除水汽,避免高湿气体直接进入。
在环境稳定的条件下操作,或启用仪器的气压/温度补偿功能。
执行零点和量程校准,使用标准气体验证。
三、读数异常偏高或偏低
1.可能原因:
校准错误(标准气浓度不准或过期)。
气路交叉污染或残留气体未吹扫干净。
光学系统污染(如镜片或腔体脏污)。
传感器或激光器性能下降。
软件设置错误(如量程、气体类型选错)。
2.解决方法:
检查标准气体的有效期和浓度标签,确保正确使用。
用零气或洁净空气吹扫管路10–15分钟后再测量。
联系专业人员清洁光学腔体(严禁用户自行拆卸)。
检查软件配置是否正确,重启仪器。
若问题持续,需进行性能验证或返厂检修。
四、通信故障(无法连接电脑或数据丢失)
1.可能原因:
通信线缆(USB、网线、RS232)松动或损坏。
驱动程序未安装或软件配置错误。
IP地址或端口设置不匹配(网络型)。
数据存储卡故障或已满。
2.解决方法:
更换通信线缆,检查接口是否松动。
重新安装驱动程序,检查软件通信参数(波特率、地址等)。
确认网络设置正确,尝试重启路由器或交换机。
清理或更换存储卡,定期导出数据。
五、报警或错误提示(如“Low Light”、“Pressure Error”)
1.常见报警及处理:
“Low Light”(光强低):
原因:光学窗口污染、激光器衰减、腔体对准偏移。
处理:联系厂家进行专业清洁或校准。
2.“Pressure Error”(压力异常):
原因:采样泵故障、气路堵塞或压力传感器问题。
处理:检查泵是否工作,清理气路,确认压力设定值。
3.“Flow Rate Error”(流量异常):
原因:流量计堵塞、泵故障或设置错误。
处理:检查流量计和管路,重新设置流量值。
六、采样泵不工作或噪音大
1.可能原因:
泵电源未开启或保险丝烧断。
泵膜片老化或磨损。
气路堵塞导致泵负载过大。
泵内部进水或污染。
2.解决方法:
检查泵电源和保险丝。
清理气路,排除堵塞。
更换泵膜片或整个泵组件(按说明书操作)。
若泵进水,立即停机并联系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