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用表/多用表电流表/钳形电流表电压表电源电能表校验装置无功功率表功率表电桥电能质量分析仪功率因数表电能(度)表介质损耗测试仪试验变压器频率表相位表同步指示器电阻表(阻抗表)电导表磁通表外附分流器 更多>>
流量检测仪表物位检测仪表记录/显示仪表机械量检测仪表温度检测仪表执行器显示控制仪表压力检测仪表过(流)程分析/控制仪表过程仪表阀门透视仪工业酸度计溶氧仪超声界面计校验仪仿真器其他工业自动化仪表 更多>>
检漏仪电火花检测(漏)仪超声检测仪其它探伤仪金属探测仪涂层检测仪其它硬度计测振仪频闪仪动平衡仪涂层测厚仪超声波测厚仪橡胶塑料测厚仪壁厚测厚仪塑料薄膜片测厚仪镀层测厚仪其它测厚仪维氏硬度计洛氏硬度计布氏硬度计 更多>>
地表位移监测仪是一种用于实时、连续监测地表或结构物(如边坡、大坝、桥梁、隧道、建筑基础等)在空间位置上发生微小变化的精密仪器。
1.GNSS/GPS监测系统
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如GPS、北斗、GLONASS、Galileo)进行高精度定位。
可实现毫米级甚至亚毫米级的位移监测。
适合大范围、长期、无人值守监测。
2.全站仪自动监测系统
结合机器人全站仪与反射棱镜,自动周期性测量目标点坐标。
精度高(可达0.5mm+1ppm),但作用距离有限(通常<2km)。
常用于基坑、桥梁、大坝等重点工程。
3.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反演地表形变。
覆盖范围广、成本低,但时间分辨率较低,受大气影响较大。
适用于区域级沉降、滑坡普查。
4.倾斜仪与沉降仪
倾斜仪:监测角度变化,常埋设于钻孔中监测深部位移(如滑坡体内部)。
静力水准仪:通过连通液原理监测高程变化,用于建筑沉降监测。
5.光纤传感系统(如BOTDR、DTS、FBG)
利用光信号在光纤中的变化感知应变或温度。
可分布式布设,适合长距离线性结构(如隧道、堤防)监测。
6.激光扫描/激光测距仪
通过激光测距或三维扫描获取表面形变信息。
适用于短距离、高频率、高精度场景。
一、明确监测目标与方案设计
1.在使用任何监测仪器之前,首先要清楚监测的目的。例如,是为了防范滑坡灾害,还是监控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的影响?不同的目标决定了监测内容(水平位移、垂直沉降或倾斜)、精度要求(毫米级或厘米级)以及监测频率(实时、每小时或每天一次)。
2.接着需要进行布点设计。通常要设置两类点:基准点和监测点。基准点必须位于稳定区域,作为所有位移计算的参考原点;监测点则布置在可能发生变形的关键位置,比如边坡顶部、裂缝两侧、支护结构顶部等。同时要考虑仪器的工作条件,比如GNSS设备需要开阔的天空视野,全站仪需要与棱镜之间无遮挡,光纤传感器则需沿结构连续敷设。
二、现场安装
安装是确保监测数据可靠的关键环节。各类仪器的安装要点如下:
1.GNSS监测仪:天线应牢固安装在混凝土墩或钢制立柱上,避免任何晃动。周围15度仰角以上不能有树木、建筑物或其他遮挡物,以保证接收足够多的卫星信号。主机、电源(常采用太阳能板加蓄电池组合)和通信模块(如4G或LoRa)需做好防水防雷处理,并可靠接地。
2.自动全站仪系统:全站仪需架设在稳固的观测墩上,远离振动源。监测点处安装强制对中棱镜,确保每次观测时棱镜位置一致。整个系统最好加装防护罩,防止雨水、灰尘影响光学部件。
3.静力水准仪:多个测点通过软管连接成一个封闭液体回路,内部填充专用液体(如硅油)。所有传感器必须固定牢靠,参考点必须绝对稳定。安装过程中要仔细排气,避免气泡残留在管路中,否则会导致读数漂移。
4.倾斜仪:表面式倾斜仪直接用螺栓固定在墙体或桩体上;钻孔式则需预先埋设测斜管,再将探头放入管内逐段测量。无论哪种方式,都要确保传感器与被测结构紧密贴合,无松动。
5.光纤类监测系统:将带有光栅的光纤粘贴或嵌入到结构表面或内部,敷设时注意弯曲半径不能过小(一般不小于30毫米),接头处要做好密封。光纤末端连接至解调仪,解调仪通常放置在室内或防护箱内。
三、设备调试与初始校准
安装完成后,需对设备进行调试和初始值设定。
1.对于GNSS设备,首次开机后需等待足够时间(通常30分钟以上)完成卫星捕获和定位收敛。建议进行至少24小时的静态观测,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坐标,以提高后续相对位移计算的精度。同时配置好采样间隔、通信协议和数据上传地址。
2.自动全站仪需先完成建站和定向,即输入测站坐标并照准一个已知后视点,建立测量坐标系。然后在控制软件中设定自动观测序列,包括要测量的棱镜编号、观测周期等参数。
3.静力水准仪在注液排气完成后,需记录各点初始液位值作为零点基准。部分系统支持自动零点标定功能,也可手动触发。
4.倾斜仪和光纤系统通常在通电后即可输出原始数据,但建议在结构未受扰动时记录初始状态值,作为后续变化的参照。
四、数据采集与远程监控
1.现代地表位移监测系统大多支持自动化和远程传输。设备按设定频率自动采集数据,并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如4G、NB-IoT、LoRa)上传至数据中心或云平台。
2.用户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登录监测平台,实时查看各测点的位移曲线、变化速率、累计量等信息。平台通常具备数据可视化功能,如绘制时间–位移图、矢量箭头图等,帮助直观判断变形趋势。
五、数据分析与预警
1.采集到的数据不能仅停留在“看到”,更要“读懂”。需要结合工程背景和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例如,某边坡监测点在连续降雨后出现加速位移,可能预示失稳风险;而地铁施工期间邻近建筑的微小沉降若呈线性增长,则需评估是否接近安全阈值。
2.根据项目安全等级,可设置多级预警机制。例如,当日位移量超过2毫米时发黄色预警,超过5毫米时发红色预警,并自动通过短信、邮件或平台弹窗通知相关责任人。
六、日常维护与故障应对
1.即使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仍需定期人工维护。建议每月进行一次现场巡检,检查设备是否完好、供电是否正常、天线或棱镜是否清洁、通信是否畅通。每季度可进行一次精度验证,比如用人工测量手段复核自动监测结果。
2.特别要注意防雷、防潮、防冻。所有金属部件和信号线屏蔽层必须可靠接地,接地电阻应小于4欧姆。在雷雨多发区,建议加装专用防雷器。冬季寒冷地区需考虑设备低温工作范围,必要时增加保温措施。
3.此外,应定期备份历史数据,防止因服务器故障导致重要监测记录丢失。
1.滑坡与崩塌监测:布设GNSS+深部倾斜仪组合,实现表层与深层位移联动分析。
2.地面沉降监测:城市地下水开采区使用InSAR+静力水准仪联合监测。
3.大坝/桥梁健康监测:采用全站仪+GNSS+光纤传感器多源融合。
4.矿山边坡安全:部署无线GNSS监测点,配合降雨量、孔隙水压等环境参数。
一、GNSS/GPS监测系统
常见故障:
定位数据丢失或中断
原因:天线遮挡(树木、建筑)、雷击损坏、电源中断、通信模块故障。
排查:检查天线视野是否开阔;测量供电电压;查看4G/NB-IoT信号强度;重启设备。
定位精度突然变差(如从毫米级变为厘米/分米级)
原因:多路径效应(附近有反光面)、电离层扰动、卫星可见数减少、天线相位中心偏移。
排查:检查周围是否有新增金属结构或积水;查看卫星PDOP值;校准天线安装基座。
设备频繁重启或死机
原因:电源不稳定、高温/低温超出工作范围、固件异常。
排查:加装稳压电源或UPS;检查防护箱散热/保温措施;升级固件。
二、全站仪自动监测系统
常见故障:
无法找到棱镜或测距失败
原因:棱镜脏污、被遮挡、位移过大超出视场、大气扰动严重。
排查:清洁棱镜;检查视线上是否有施工障碍;调整全站仪初始方位角。
重复性差、数据跳动大
原因:仪器未调平、基座松动、温度剧烈变化导致热胀冷缩。
排查:重新整平并紧固三脚架;避免正午高温时段连续观测;启用温度气压补偿。
电机卡滞或转动异常
原因:灰尘/雨水进入机械结构、润滑失效、电机驱动板故障。
排查:定期维护密封圈;联系厂家进行内部保养。
三、静力水准仪(连通液式沉降仪)
常见故障:
液位读数漂移或异常波动
原因:液体蒸发或泄漏、气泡进入管路、温度梯度引起密度变化。
排查:检查密封性;排气操作;确保所有测点处于相近温度环境。
零点漂移严重
原因:传感器老化、参考点沉降、安装基座变形。
排查:定期人工校准零点;检查基准点稳定性。
四、倾斜仪(MEMS或电解液式)
常见故障:
输出角度持续漂移
原因:温度漂移未补偿、传感器零偏老化、安装松动。
排查:启用温度补偿算法;重新固定安装支架;进行现场标定。
数据无变化(“死值”)
原因:信号线断路、供电中断、内部芯片损坏。
排查:用万用表检测供电与信号回路;替换备用传感器测试。
五、光纤类位移监测系统(如BOTDR、FBG)
常见故障:
光纤断裂或损耗突增
原因:施工挖断、冻胀拉断、接头进水。
排查:使用OTDR(光时域反射仪)定位断点;检查接线盒密封。
应变/温度解调异常
原因:参考光栅失效、解调仪参数设置错误、光纤受非监测外力干扰。
排查:检查参考点状态;复核软件配置;排除人为踩踏或车辆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