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用表/多用表电流表/钳形电流表电压表电源电能表校验装置无功功率表功率表电桥电能质量分析仪功率因数表电能(度)表介质损耗测试仪试验变压器频率表相位表同步指示器电阻表(阻抗表)电导表磁通表外附分流器 更多>>
流量检测仪表物位检测仪表记录/显示仪表机械量检测仪表温度检测仪表执行器显示控制仪表压力检测仪表过(流)程分析/控制仪表过程仪表阀门透视仪工业酸度计溶氧仪超声界面计校验仪仿真器其他工业自动化仪表 更多>>
检漏仪电火花检测(漏)仪超声检测仪其它探伤仪金属探测仪涂层检测仪其它硬度计测振仪频闪仪动平衡仪涂层测厚仪超声波测厚仪橡胶塑料测厚仪壁厚测厚仪塑料薄膜片测厚仪镀层测厚仪其它测厚仪维氏硬度计洛氏硬度计布氏硬度计 更多>>
1.按安装形式:
分基型:电机置于泵体上方,中间有联轴器,便于检修。
干式潜没型:泵体潜入水中,电机在干井内。
潜水轴流泵:电机与泵体一体化潜入水中,结构紧凑,无需泵房。
2.按叶轮调节方式:
固定叶片式:叶片角度不可调,结构简单,适用于工况稳定场合。
半调节式:停机后可人工调整叶片角度,适应季节性工况变化。
全调节式:可在运行中自动调节叶片角度,保持高效运行,适用于变工况场合。
1.优点:
流量大(可达数十万立方米/小时),适合大流量输送。
扬程低(一般1~10米),但效率高(可达80%以上)。
结构紧凑(尤其潜水式),占地面积小。
运行平稳,维护方便(分基型)。
2.缺点:
扬程低,不适用于高扬程场合。
汽蚀性能较差,需保证足够的淹没深度。
轴向推力大,对推力轴承要求高。
变工况性能不如混流泵稳定。
1.叶轮
安装在泵轴下端,是核心做功部件。叶片可为固定式或可调式(半调节或全调节),调节叶片角度可适应不同工况,提高运行效率。
2.泵轴
垂直布置,连接电机与叶轮,传递扭矩。通常较长,需多段连接,中间设有轴承支撑。
3.导叶体(或空间导叶)
位于叶轮出口,用于消除液体旋转分量,将动能转化为静压能,提高泵的扬程和效率。
4.出水弯管(或出水肘管)
改变水流方向,将轴向流动转为水平或斜向排出,便于管道连接。常见为S形或U形弯管。
5.轴承部件
包括上轴承(径向+推力)和下轴承(径向),用于支撑泵轴并承受轴向推力(尤其重要,因轴流泵运行时产生较大轴向力)。
6.电机
通常为立式三相异步电动机,直接安装在泵体上方或通过联轴器连接。大型泵站常采用立式同步电机。
7.泵座与基础支承
承载整个泵体重量,并固定于混凝土基础上。
8.密封装置
在泵轴穿出处设有机械密封或填料密封,防止漏水。潜水式则采用多重机械密封。
立式轴流泵的工作原理基于空气动力学升力理论。当电机驱动叶轮旋转时,液体沿轴向进入叶轮,在叶片的推力作用下获得能量,主要以轴向流动的方式被推出泵体。液体在流经叶轮的过程中,压力和速度同时增加,随后在导叶或泵壳中将部分动能转化为压力能,最终通过出水管排出。
1.启动前准备
检查泵体、管道、阀门是否安装牢固,进出口管路畅通无堵塞。
确认电机接线正确,绝缘良好,转向符合泵体标识(可通过点动测试)。
检查轴承润滑情况:油润滑需确认油位在视窗中线,脂润滑应适量加注。
对于非潜水型泵,检查密封装置(机械密封或填料)是否完好,防止漏水。
确保泵的淹没深度满足要求,避免汽蚀发生。
2.启动操作
打开进口阀门(如有),确保进水顺畅。
关闭或微开出水阀门(防止启动电流过大)。
启动电机,待泵运行平稳后,缓慢打开出水阀门至所需流量位置。
观察电流、振动、声音是否正常,有无异常噪音或剧烈振动。
3.运行监控
定期检查电机电流是否在额定范围内。
监测泵体和轴承温度,一般温升不超过35℃,最高不超过75℃。
检查密封处泄漏量,填料密封允许少量滴水(约每分钟10~20滴),机械密封应无明显泄漏。
注意监听运行声音,发现异响应立即停机检查。
4.停机操作
先缓慢关闭出水阀门。
切断电源,停止电机运行。
长期停用时,应放净泵内积水,防止冻裂或腐蚀。
对可调叶片泵,根据季节调整叶片角度至启动位置。
5.维护保养
定期补充或更换润滑油/脂。
每运行2000~3000小时检查轴承磨损情况,必要时更换。
定期检查叶轮、导叶是否有汽蚀或磨损,及时修复或更换。
潜水泵应定期吊起检查电缆和密封状况。
1.农田排灌
大型灌区的引水灌溉。
低洼地区、湖区的排涝抢险。
2.城市防洪与排水
城市雨水泵站,强降雨时快速排除积水。
防洪泵站,在汛期抽排河道或堤内积水。
3.水利工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中的大型泵站,实现水资源调配。
4.电力行业
火力发电厂、核电站的循环冷却水系统,用于输送大量冷却水。
5.污水处理
大型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提升泵站或内部回流泵,处理高流量污水。
6.工业供水
钢铁、化工等大型工厂的循环水系统或工艺用水输送。
7.景观与生态工程
湖泊、湿地的水体循环与生态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