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用表/多用表电流表/钳形电流表电压表电源电能表校验装置无功功率表功率表电桥电能质量分析仪功率因数表电能(度)表介质损耗测试仪试验变压器频率表相位表同步指示器电阻表(阻抗表)电导表磁通表外附分流器 更多>>
流量检测仪表物位检测仪表记录/显示仪表机械量检测仪表温度检测仪表执行器显示控制仪表压力检测仪表过(流)程分析/控制仪表过程仪表阀门透视仪工业酸度计溶氧仪超声界面计校验仪仿真器其他工业自动化仪表 更多>>
检漏仪电火花检测(漏)仪超声检测仪其它探伤仪金属探测仪涂层检测仪其它硬度计测振仪频闪仪动平衡仪涂层测厚仪超声波测厚仪橡胶塑料测厚仪壁厚测厚仪塑料薄膜片测厚仪镀层测厚仪其它测厚仪维氏硬度计洛氏硬度计布氏硬度计 更多>>
1.高精度非接触测温
利用红外探测器捕捉物体发出的热辐射,无需接触即可测量表面温度,典型测温范围从-20℃至+2000℃(依型号而定),精度可达±1℃或±1%。
2.高分辨率热成像
配备高性能红外焦平面阵列(如320×240、640×480甚至更高),可清晰呈现细微温差,支持可见光与红外图像融合(MSX或Picture-in-Picture技术),提升目标辨识度。
3.智能分析功能
自动识别热点/冷点;
区域温度统计(最高温、最低温、平均温);
温升趋势分析、历史数据对比;
支持设定温度阈值,超限自动报警(声光、短信、平台推送等)。
4.AI辅助诊断(高端机型)
内置深度学习模型,可自动识别设备类型(如变压器、电机、配电柜),结合热特征判断故障等级(如“轻微过热”“严重隐患”),减少人工误判。
5.联网与远程运维
支持Wi-Fi、4G/5G、以太网等通信方式,可将热像数据实时上传至云平台或SCADA系统,实现:
6.远程监控;
多设备集中管理;
自动生成巡检报告;
与BIM、数字孪生系统集成。
7.便携与易用性
多数手持式机型轻巧坚固(IP54防护等级以上),配备触摸屏、语音注释、激光指示、LED补光灯等功能,操作直观,适合现场快速检测。
一、日常使用注意事项
1.避免剧烈震动或跌落:红外探测器和光学系统较为精密,强烈冲击可能导致内部元件移位或损坏,影响成像质量与测温精度。
2.防止骤冷骤热:从低温环境(如冬季室外)进入温暖潮湿室内时,应将仪器置于关闭状态并静置30分钟以上,待其温度与环境平衡后再开机,以防镜片或内部结露。
3.远离强电磁干扰源:如大功率电机、变频器、高压线等,以免影响电子系统正常工作。
4.合理设置测温参数:避免长时间对准极高温度目标(如熔融金属),以防红外传感器过载或老化加速。
二、镜头与外壳清洁
1.镜头清洁:
使用专用镜头笔、吹气球或无绒软布(如超细纤维布)轻轻清除灰尘;
若有油污或指纹,可蘸取少量纯度99%以上的无水乙醇或专用镜头清洁液,切勿直接喷洒,应先滴在布上再轻柔擦拭;
禁止使用纸巾、普通布料或有机溶剂(如丙酮、酒精浓度不足的消毒液),以免划伤镀膜或腐蚀镜片。
2.外壳清洁:
用微湿软布擦拭机身,必要时可使用中性清洁剂;
避免水或清洁液渗入接口、散热孔或显示屏缝隙;
清洁后确保完全干燥再开机或存放。
三、电池与电源管理
1.使用原厂或认证电池,避免使用劣质替代品;
2.长期不用时,将电池电量保持在40%–60%,取出单独存放于干燥阴凉处;
3.避免电池完全耗尽后再充电,以延长循环寿命;
4.定期检查充电接口是否松动或氧化。
四、存储与运输
1.存放环境应干燥、通风、无腐蚀性气体,温度建议在-20℃至+50℃,相对湿度低于80%;
2.长期存放时,放入防潮箱或配备干燥剂的专用仪器箱中;
3.运输时使用原厂包装或带缓冲材料的硬质箱体,避免挤压和碰撞;
4.切勿将仪器置于汽车后备箱等高温密闭空间。
五、定期校准与功能检查
1.测温精度验证:建议每6–12个月使用黑体辐射源或标准温度源进行一次测温准确性验证,尤其在用于关键检测或计量场合时;
2.图像质量检查:观察热图是否存在固定坏点、条纹、模糊或非均匀性异常;
3.软件与固件更新:定期连接官方软件,检查是否有固件升级,以优化性能或修复已知问题;
4.接口与通信测试:验证Wi-Fi、USB、HDMI等接口是否正常,确保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功能可靠。
六、特殊环境下的额外防护
1.在高粉尘、高湿或腐蚀性工业现场使用后,应及时清洁并检查密封圈是否完好;
2.若用于户外巡检,注意防水防雨(即使标称IP54,也应避免长时间淋雨);
3.在强光直射下使用时,可加装遮光罩,防止可见光干扰或屏幕反光影响操作。
七、禁止行为
1.不得自行拆卸镜头、探测器模块或主板;
2.不可用压缩空气罐近距离直吹镜头(可能含冷凝液或推进剂残留);
3.不得在通电状态下用湿布大面积擦拭;
4.不得将仪器对准太阳或激光光源,以免损伤红外传感器。
1.电力系统:变电站设备(断路器、母排、绝缘子)过热监测,预防电气火灾。
2.工业制造:电机、轴承、管道、炉窑的温度监控,保障连续生产安全。
3.建筑检测:外墙空鼓、渗漏、保温层缺陷的热成像诊断。
4.新能源:光伏组件热斑检测、锂电池充放电过程温控。
5.轨道交通:受电弓、轮轴、制动系统状态监测。
6.消防与安防:夜间搜救、火源定位、周界入侵探测(结合可见光联动)。
7.医疗辅助(特定合规机型):体表温度筛查(如发热初筛),但不可用于临床诊断。
1.根据测温范围、空间分辨率(IFOV)、热灵敏度(NETD)选择合适探测器;
2.关注是否支持标准协议(如ONVIF、Modbus)以便系统集成;
3.在强电磁、高粉尘或户外环境中,选择高防护等级(IP65以上)机型;
4.定期进行黑体校准,确保长期测温准确性;
5.注意遵守相关法规,尤其在涉及人体测温或隐私区域使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