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用表/多用表电流表/钳形电流表电压表电源电能表校验装置无功功率表功率表电桥电能质量分析仪功率因数表电能(度)表介质损耗测试仪试验变压器频率表相位表同步指示器电阻表(阻抗表)电导表磁通表外附分流器 更多>>
流量检测仪表物位检测仪表记录/显示仪表机械量检测仪表温度检测仪表执行器显示控制仪表压力检测仪表过(流)程分析/控制仪表过程仪表阀门透视仪工业酸度计溶氧仪超声界面计校验仪仿真器其他工业自动化仪表 更多>>
检漏仪电火花检测(漏)仪超声检测仪其它探伤仪金属探测仪涂层检测仪其它硬度计测振仪频闪仪动平衡仪涂层测厚仪超声波测厚仪橡胶塑料测厚仪壁厚测厚仪塑料薄膜片测厚仪镀层测厚仪其它测厚仪维氏硬度计洛氏硬度计布氏硬度计 更多>>
一、主要优点
1.测量精度高(尤其TDR/FDR)
TDR(时域反射法)和FDR(频域反射法)仪器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误差通常在±2%以内,适合科研级应用。
可实现对土壤体积含水量的直接、连续、非破坏性测量。
2.响应速度快
实时或近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变化,响应时间短(秒级),便于动态调控灌溉或预警。
3.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高
可集成数据采集器、GPRS/LoRa无线传输模块,实现远程在线监测与数据上传。
支持与气象站、灌溉系统联动,构建智慧农业管理系统。
4.长期稳定性好
现代FDR和电容式传感器经过封装处理,抗腐蚀、抗老化性能强,可在田间长期埋设使用。
5.多参数集成能力
许多仪器可同时测量土壤温度、电导率(EC)、盐分等参数,提供更全面的土壤信息。
6.安装使用方便
插针式或探头式设计,安装简单,无需复杂标定(部分预标定出厂),适合大面积布网监测。
7.非破坏性测量
多数传感器可在不破坏土壤结构的情况下进行原位测量,保持土壤自然状态。
二、主要缺点
1.受土壤环境影响较大
测量结果易受**土壤质地、容重、有机质含量、盐分(电导率)**等因素干扰,尤其在高盐土壤中,电容式和FDR类传感器可能出现偏差。
黏土或有机质高的土壤可能影响介电常数测量,需进行本地化校准。
2.初始成本较高
高精度仪器(如TDR系统)价格昂贵,配套的数据采集和通信模块进一步增加投入,不适合小农户普及使用。
3.安装要求较高
探头与土壤接触必须紧密,若安装不当(如留有空隙、气泡),会导致测量误差。
长期使用后可能出现探头松动或土壤沉降,影响数据连续性。
4.寿命有限,易损坏
埋地传感器长期处于潮湿、腐蚀环境中,金属探头可能氧化或被根系缠绕,影响性能。
动物活动、耕作机械可能造成物理损坏。
土壤水分观测仪通过不同的物理原理来测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通常指体积含水量,单位为m3/m3或%)。根据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目前主流的土壤水分观测仪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工作原理:
1.时域反射法工作原理:
利用电磁波在土壤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土壤介电常数相关这一特性。仪器发射一个高频电磁脉冲,沿金属探针(通常为两根或三根平行杆)传播。电磁波在探针末端反射回来,仪器记录脉冲往返所需的时间(即“时域”)。由于水的介电常数(≈80)远高于土壤固体颗粒(≈3~5)和空气(≈1),土壤中水分越多,整体介电常数越高,电磁波传播速度越慢,反射时间越长。
通过测量传播时间,可计算出土壤的介电常数,进而根据经验模型(如Topp公式)换算为土壤体积含水量。
2.频域反射法工作原理:
与TDR类似,也是基于土壤介电常数与含水量的关系。但FDR不是测量脉冲传播时间,而是向探针施加一个固定频率的交变电磁场(通常为几十MHz),形成一个振荡电路。当探针周围介质(土壤)的介电常数变化时,电路的共振频率会发生改变。仪器检测频率偏移量,从而推算出土壤介电常数和含水量。
3.电容式工作原理:
将探针作为电容器的极板,土壤作为介质。当土壤含水量变化时,其介电常数变化,导致电容器的电容值发生变化。仪器通过测量电容值的变化来反演土壤水分。
本质上与FDR类似,常被归为广义的FDR技术范畴。
4.电阻式工作原理:
利用土壤水分与电阻(或电导率)之间的关系。土壤越湿,离子导电能力越强,电阻越小。通过测量两个电极之间的电阻或电导值来估算含水量。
常用材料包括石膏块、尼龙布、滤纸等吸水介质,嵌入电极后埋入土壤,间接反映周围水分。
5.中子法工作原理:
将一个中子源(如镅-241/铍)通过访问管插入土壤,中子源释放快中子,与土壤中的氢原子(主要来自水分子)碰撞后减速为慢中子。探测器测量慢中子的数量,慢中子数量与土壤含水量成正比。
6.光学/近红外法工作原理:
利用近红外光对水分子的特征吸收峰(如1450nm、1940nm)进行测量。通过光纤探头向土壤发射近红外光,检测反射或透射光的强度衰减,从而反演水分含量。
一、传感器的保养
传感器是观测仪的核心部件,直接接触土壤,需重点维护:
1.定期清洁:每次使用后或长期放置前,用软布或毛刷清除传感器表面的泥土、杂质,避免土壤残留堵塞孔隙影响测量精度。若有顽固污渍,可用清水轻轻冲洗(注意避免水流直接冲击传感器内部元件),晾干后再存放。
2.避免物理损伤:传感器探头多为精密部件,需防止碰撞、挤压或剧烈震动。插入或拔出土壤时,动作应缓慢平稳,避免用力过猛导致探头变形、电极损坏。
3.防止腐蚀:若测量区域土壤含高盐分、酸碱等腐蚀性物质,使用后需及时用清水冲洗传感器,并用干布擦干,避免腐蚀性物质长期附着导致电极氧化、老化。
二、主机及电路系统的保养
1.防潮防尘:主机应避免在潮湿、多尘的环境中存放或使用。不使用时,需关闭电源并放入干燥、清洁的包装盒内,可适当放入干燥剂防潮。若主机表面有灰尘,可用干布擦拭,切勿用水或有机溶剂清洗。
2.电源管理:对于使用电池的主机,长期不使用时应取出电池,防止电池漏液腐蚀电路。使用外接电源时,需确保电压、电流符合设备要求,避免因电源不适导致电路烧毁。
3.避免电磁干扰:主机应远离强电磁设备(如电机、变压器、大功率无线电设备等),防止电磁干扰影响数据采集和传输的稳定性。
三、线缆的保养
1.避免拉扯磨损:连接传感器与主机的线缆需妥善整理,避免过度拉扯、弯曲或被尖锐物体划破。使用时,线缆应远离热源、油污等,防止绝缘层老化、破损。
2.接口维护:线缆两端的接口需保持清洁干燥,插入或拔出时应对准方向,避免用力插拔导致接口松动、针脚弯曲。不使用时,可戴上接口保护盖,防止灰尘、杂物进入。
四、定期校准与检查
1.校准:根据设备使用频率和精度要求,定期(如每3-6个月)对土壤水分观测仪进行校准。可采用标准土壤样本或专业校准设备,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具体校准方法需参考设备说明书。
2.功能检查:定期开机检查设备的各项功能,如数据显示是否正常、按键是否灵敏、数据传输(有线/无线)是否稳定等。若发现异常,应及时联系厂家或专业维修人员处理,切勿自行拆解。
五、存放与运输注意事项
1.存放环境:长期存放时,应将设备(包括传感器、主机、线缆等)置于通风、干燥、阴凉的室内,避免阳光直射、高温或低温环境(一般建议存放温度为-10℃~40℃,湿度≤85%)。
2.运输保护:运输过程中,需使用原包装或防震包装材料固定设备,防止颠簸导致部件损坏。运输时避免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