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用表/多用表电流表/钳形电流表电压表电源电能表校验装置无功功率表功率表电桥电能质量分析仪功率因数表电能(度)表介质损耗测试仪试验变压器频率表相位表同步指示器电阻表(阻抗表)电导表磁通表外附分流器 更多>>
流量检测仪表物位检测仪表记录/显示仪表机械量检测仪表温度检测仪表执行器显示控制仪表压力检测仪表过(流)程分析/控制仪表过程仪表阀门透视仪工业酸度计溶氧仪超声界面计校验仪仿真器其他工业自动化仪表 更多>>
检漏仪电火花检测(漏)仪超声检测仪其它探伤仪金属探测仪涂层检测仪其它硬度计测振仪频闪仪动平衡仪涂层测厚仪超声波测厚仪橡胶塑料测厚仪壁厚测厚仪塑料薄膜片测厚仪镀层测厚仪其它测厚仪维氏硬度计洛氏硬度计布氏硬度计 更多>>
超临界反应釜是一种特殊设计的高压反应容器,主要用于在超临界状态下进行化学反应。它能够创造并维持物质的超临界条件,为特定的化学合成、材料制备、萃取或降解过程提供独特的反应环境。
1.反应速率快,效率高。
2.选择性好,副产物少。
3.使用环保溶剂,过程“绿色”。
4.易于分离产物(通过降压,scF变为气体逸出)。
5.可处理含水废物。
1.耐高压容器:釜体由高强度合金钢(如不锈钢316、哈氏合金、因科镍等)制成,能承受极高的压力(通常几十到几百个大气压,甚至更高)。
2.密封系统:采用特殊的高压密封结构(如卡箍式、螺纹式配金属垫圈),确保在高温高压下长期无泄漏。
3.加热系统:配备高效的加热装置(如电加热炉、油浴),能快速、均匀地将反应体系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如水的临界温度为374.3°C,临界压力为22.1 MPa)。
4.搅拌系统(可选):对于需要强化混合的反应,会内置磁力搅拌或机械搅拌装置。
5.进料与出料系统:配有高压泵(如HPLC泵、柱塞泵)将反应物(液体、气体或浆料)精确送入反应釜;反应结束后,通过背压阀(Back Pressure Regulator,BPR)控制压力,使产物平稳排出。
6.温度与压力监控系统:集成高精度的温度传感器(热电偶)和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并反馈控制反应条件。
7.安全保护装置:包括安全阀、爆破片、超温超压报警和自动切断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
通过高压泵对工作介质(如水或二氧化碳)加压,并通过加热系统将其温度升高至临界温度以上,使介质达到并维持在超临界状态。在此状态下,介质兼具气体的高扩散性、低粘度和液体的高密度、强溶解能力,能有效溶解通常难溶的反应物(包括气体),形成均一相,消除相间传质阻力,从而显著加快反应速率。反应在高温高压的密闭环境中进行,反应完成后,混合物经节流阀降压,超临界流体迅速变为气态,溶解能力急剧下降,使产物析出,实现溶剂与产物的高效分离。
一、准备阶段
1.安全检查与防护:
环境:确保实验室通风良好,远离火源、热源和易燃物。检查应急喷淋和洗眼装置可用。
个人防护:佩戴全套防护装备,包括耐高温手套、防护面罩或护目镜、实验服,必要时佩戴耳塞。
2.设备检查:
检查反应釜本体、管道、阀门、压力表、安全阀、爆破片等是否有损伤、腐蚀或泄漏迹象。
确认所有连接(如进料管、出料管、热电偶、压力传感器)紧固可靠。
检查加热系统、冷却系统(如有)、搅拌系统(如有)是否正常。
确认背压阀(BPR)设置正确且功能正常。
确保安全联锁装置(如超温、超压自动切断)处于工作状态。
3.物料准备:
根据实验方案,精确称量或量取反应物(固体、液体或气体)。
准备好所需的溶剂(如水、乙醇等,用于超临界CO?萃取时可能需夹带剂)。
确保所有物料与反应釜材质(如不锈钢、哈氏合金)相容。
4.装料:
打开反应釜(通常通过松开卡箍或螺栓)。
将反应物和溶剂小心加入内衬或直接加入釜体。注意装料量不得超过规定体积(通常为釜容积的50-70%),预留膨胀空间。
装入搅拌子(如适用)。
清理釜口密封面,确保无任何颗粒或残留物。
正确安装密封垫片(如金属C型环、八角垫),并按照规定的力矩和顺序拧紧卡箍或螺栓,确保密封良好。
二、运行阶段
1.系统连接与预检:
将反应釜的进料口、出料口、测温/测压口等与外部系统(高压泵、气源、背压阀、收集罐、冷却器、控制系统)正确连接。
打开冷却水(如用于冷却产物出口)。
连接电源,启动控制系统。
2.置换与加压:
惰性气体置换(可选但推荐):对于有氧或对水敏感的反应,先用惰性气体(如N?或Ar)对系统进行几次加压-泄压循环,以排除空气或水分。
加压:启动高压泵(如HPLC泵或柱塞泵),将液体溶剂(或预冷的液态CO?)缓慢泵入反应釜,同时监控压力,逐步加压至设定的操作压力(需高于临界压力)。
3.加热与建立超临界状态:
启动加热系统,以设定的升温速率(避免过快导致热应力)将反应釜温度升至操作温度(需高于临界温度)。
当温度和压力均超过物质的临界点时,系统进入超临界状态。控制系统会自动调节加热功率和泵的流速(或背压阀)以维持设定的T、P恒定。
启动搅拌(如配备):在安全压力和温度下开启搅拌,促进混合。
4.反应与监控:
计时反应开始。在设定的温度、压力和搅拌条件下,让反应进行预定的时间。
全程密切监控:通过控制面板实时观察并记录温度、压力、搅拌速度等关键参数。注意有无异常波动、噪音或泄漏。
三、结束与卸料阶段
1.停止反应:
反应时间到达后,首先停止加热。
(可选)停止搅拌。
保持压力,让系统在设定压力下自然冷却或启动冷却程序(如通冷却水/风)至安全温度(通常<100°C,具体看溶剂和产物性质)。
2.泄压与出料:
关键步骤:必须在温度降至安全范围后才能开始泄压!
缓慢打开背压阀(BPR),控制泄压速率(通常很慢,如0.5-1 MPa/min),使超临界流体平稳降压。
在泄压过程中,产物(如固体、液体)会从流体中析出,通过出口管路进入收集罐。收集罐通常置于冰浴中冷却。
气体(如CO?、反应产生的气体)通过背压阀后排放或接入吸收装置/回收系统。
当压力降至常压(0 MPa)时,关闭背压阀。
3.开釜与取样:
确认压力已完全释放(压力表读数为0)。
小心松开卡箍或螺栓,打开反应釜。
取出反应产物,并对釜内壁进行初步检查。
彻底清洗:立即用适当的溶剂(如水、乙醇、丙酮)彻底清洗釜体、釜盖、密封面、搅拌子(如有)和密封垫片,防止残留物固化。趁热清理(对于水体系)或及时清理是关键。
四、后续处理
1.产物处理:对收集罐中的产物进行分离、干燥和分析。
2.废液处理:按实验室规定处理清洗废液和反应残液。
3.设备存放:清洗干燥后的部件(特别是密封垫片)妥善存放。设备本体用防尘罩盖好。
4.记录:详细记录本次实验的操作参数(T,P,时间、物料量)、现象和结果。
1.废物处理与环保:
超临界水氧化(SCWO):处理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废水(如化工、制药、垃圾渗滤液)、污泥、危险废物等。在超临界水中,有机物能被氧气高效、彻底地氧化分解为CO?、H?O和无机物,实现无害化处理。
超临界水气化(SCWG):将湿生物质(如藻类、餐厨垃圾、粪便)或有机废物转化为氢气、甲烷等可燃气体,是一种高效的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
2.绿色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最常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因其无毒、不易燃、化学惰性且易分离,被广泛用于:
食品工业:脱除咖啡因、萃取hops(啤酒花)、植物油。
天然产物提取:提取中药有效成分、植物精油、香精香料。
高附加值产品分离:分离热敏性物质,避免溶剂残留。
3.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
材料合成:利用超临界流体快速成核、抑制团聚的特性,制备粒径均匀、分散性好的纳米颗粒(如金属、金属氧化物、药物微粒)。
微细颗粒化:通过超临界反溶剂法(SAS)或快速膨胀法(RESS)将药物或高分子材料制成微米或纳米级颗粒,改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
多孔材料制备:生产高分子发泡材料(如超临界CO?发泡)。
4.化学合成:
作为“绿色溶剂”进行各类化学反应,如加氢、氧化、聚合、酯化等。超临界条件可提高反应速率、选择性和转化率,减少副产物。
5.能源领域:
研究和开发新型燃料的合成与转化过程。
用于煤、重油等化石燃料的超临界水或超临界醇类转化,提高转化效率。
6.精密清洗:
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清洗精密电子元件、光学器件、医疗器械等,可有效去除油脂和微粒,且无溶剂残留,是一种“干洗”技术。
7.制药工业:
药物的微细化和包埋。
药物多晶型的控制与制备。
无菌化处理。